发布日期:2025-04-13 10:31 点击次数:195
无人驾驶车,这玩意儿,最近有点火。
杭州的陈女士就碰上这么一档子事儿,挺闹心的。
在天目山西路和联胜路口,一辆无人快递车,不看红绿灯,直接倒车,还不打灯!
这操作,搁谁都得吓一跳,正常行驶的车辆都被干扰了。
问题来了,这无人车,它到底有没有路权?
它是不是也得遵守交通规则?
万一真撞上了,找谁说理去?
要是撞了人,这责任算谁的?
赔偿又该怎么算?
杭州,算是比较前沿的城市了,早早就开始搞智能网联车辆测试,还专门立法规范。
按理说,应该有章可循。
但现实呢?
无人快递车,跑在机动车道上的,还真不少见。
这就有点尴尬了。
网上吐槽的也多,什么逆行啊,开得慢还急刹车啊,早晚高峰堵路啊,简直是花式添堵。
想象一下,你赶着上班,前面一辆无人车慢悠悠晃荡,还时不时卡一下,心情能好吗?
有记者就亲身体验了一把,打个网约车,刚出发就碰见一辆无人快递车,在机动车道上晃悠。
网约车司机也无奈,只能保持距离,生怕它突然来个急刹车。
他还见过无人车直接撞上平板运输车的,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按杭州的《条例》,无人快递车应该按非机动车管理。
可现在,它跑在机动车道上,这不就是“电瓶车上机动车道”吗?
违规啊!
知道为啥吗?
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无人快递车,作为智慧城市的新鲜玩意儿,肯定会遇到成长的烦恼。
这就好比,十九世纪马车和蒸汽机车抢路权,现在是无人车和人类驾驶员抢地盘。
交通文明的进化,总要经历一些阵痛。
杭州立法规定无人快递车走非机动车道,这体现了对交通秩序的尊重。
但是,在一些新城区,明明非机动车道空荡荡的,无人车偏要挤机动车道。
这就说明,城市硬件是更新了,但制度的弹性,还没跟上。
允许无人快递车在机动车道上行驶,这算是一种城市治理的“韧性”,但同时,得有动态反馈机制,得公开试验宣告,让老百姓心里有个数,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回事,执法部门又是啥态度。
这样,才能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给创新留点空间。
但问题是,光靠“韧性”还不够。
这种情况,就好比,你给孩子买了一堆玩具,但没教他怎么玩,结果他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
杭州要发展数字经济,搞创新产业,就得加快建立“数字孪生交通管理平台”。
简单说,就是把无人快递车的运行数据,实时同步到交管系统,这样就能智能识别违规行为,自动取证。
公众参与也很重要。
成都搞了个“无人车市民观察员”制度,招募志愿者跟车观察,收集大家的使用体验,也让市民对新事物多一份包容。
杭州可以借鉴一下,结合现有的“城市大脑”民意感知系统,建立一个无人快递车运行的社会影响评估模型,把急刹车频率、占道时长等指标,纳入企业服务质量考评体系。
这种操作相当于,给无人车装了个“紧箍咒”,让它知道,干得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说到底,无人车这事儿,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智慧。
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也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要在创新和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记住:科技进步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和秩序为代价。
否则,这无人车,就不是来送快递的,而是来添堵的了。
人啊,真的是太难了。
想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还得操心它会不会给自己添麻烦。
简直就是“科技焦虑”的终极形态。